針灸名歌訣中,百症賦有提到「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實際上在說什麼呢?
名醫家呂景山醫師的見解是:「諸凡外感證,證屬外寒內熱(即寒包火)者為宜。治盜汗時,宜審內熱為患,還是陰虛之故,此組對穴,以治內熱盛者相宜,若陰虛者,宜加太溪穴,以滋腎養陰,清熱退熱。」認為是外寒內熱時使用。
不過參看百症賦的其他文句,如「濕寒濕熱下髎定」、「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陰郄、後谿,治盜汗之多出」、「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可以看到,如果是有針對特定病機的穴組,文句中會直接指出病機,而如果沒特別提到的,就常是泛用性的穴組。而「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並沒特別指出病機,所以我認為這是泛用性的穴組,是用來處理體內陽氣分布不均所引發的怕冷發抖。讓我們先看單穴,再看配合起來怎麼產生這效果的。
二間穴,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而滎穴主身熱,所以常拿來當瀉熱穴用。不過它也不是只當瀉熱穴用。甲乙經記載功效有「多臥善睡,肩(骨禺)痛寒,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熱,喉痹如哽,目眦傷,忽振寒,肩疼。」可以看到,它的功效主要就是在解決過熱、或是過寒的溫度問題。
而手陽明大腸經的是動病提到:「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所以大腸經的變動就會有寒慄的問題。靈樞終始篇言:「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而大腸經與肺相表裡、與胃同屬陽明,可說全身性的寒慄問題,皆可從大腸經取治。再從脈法上看,大腸經與右脈的寸關尺皆相關,可處理右脈的異常。當然從開闔樞理論可以再推演出與大腸與肝氣相關,不過肝系變動與寒熱相關較少,就不論了。
所以二間穴用來處理全身性的熱量分佈不均所引起的寒慄問題就可以理解了。
陰郄穴,手少陰心經的郄穴。郄穴是氣血深集之處,常用來處理氣血突然閉塞不通的痛症、急症,陰經的郄穴常用來處理出血性的問題。甲乙經:「驚、心痛、手少陰郄主之。」針灸大成:「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其他古典記述陰郄穴可治「盜汗,小兒骨蒸。」針灸學更記載:「清心火,潛虛陽,安神志,固表分。」
為什麼心經的郄穴,後來擴展出「潛虛陽,安神志,固表分」的用法呢?還是回到郄穴的特性上,郄穴,是氣血深集處,可宣通氣血,也可深集氣血,陰郄穴可深集心經浮散的氣血,所以可以潛虛陽、治小兒骨蒸,也能止血;也因心主神,所以隨著血氣收斂,也可安神志;而汗為心之液,氣血內收,也就固表止盜汗了。至於清心火,我認為通里穴比較合適,刺灸心法記載「通里穴,主治溫病,面熱無汗。」而陰郄穴主要是清虛火。
而陰郄穴,也因為深集氣血,又位於主火的心經上,所以也能把陽氣內含潛藏並疏通,使體內呈現陽和之象而處理「洒淅畏寒」的病症。進一步推論,心腎分主君火相火,互通有無,陰郄也能處理腎火不足的的畏寒。而以脈法來看,陰郄穴對於左脈所主的心腎陽氣具有疏通潛藏作用。
綜上所述,「二間+陰郄」可以廣泛性的處理畏寒發抖的情況,不過,主要是用疏通潛藏陽氣使體內日月麗天的方式,所以原文也寫「疏通…暗」, 以疏通內潛的陽氣照耀陰暗之處。我認為這方法是好用的治標法,先解除急症,但接下來還是要找出病因,按病因來下針,療效才會穩定持久。
解釋如有不當 屬個人才疏學淺 尚祈方家見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