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蛤粉的了解是從黛蛤散開始的,知道它可以化老痰、熱痰、堅痰。讀到鄭欽安先生的補坎益離丹後,一直不解,為什麼他不用龍骨、龜板、牡蠣之類的介類藥,而獨鍾海蛤粉,研讀了一些古代醫家的論述後,有了一點想法:
---------------
王好古:「蛤粉乃腎經血分之藥,故主溼嗽、腎滑之疾。」
《本草備要》:與牡蠣同功。
《本草衍義補遺》:蛤粉治痰氣,能降、能消、能軟、能燥。
《本草綱目》:蛤蜊粉寒制火而鹹潤下,故能降焉;寒散熱而鹹走血,故能消焉;堅者之以鹹,取其屬水而性潤也;溼者燥之以滲,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清熱利溼,化痰飲,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心脾疼痛,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塗湯、火傷。
《本草經疏》:蛤粉味鹹氣寒無毒,為諸痰之要藥。蓋痰未有不由火氣上炎煎熬津液而成,鹹能軟堅潤下,得之則火自降,痰結自消矣。
朱震亨:治熱痰、溼痰、老痰、頑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薑汁調服,主心痛。
《本經逢原》:清肺熱,滋腎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解熱毒。。
《本草再新》:潤肺滋腎,化痰瀉熱。除煩止渴,利大小便。
首先海蛤粉清熱化痰之功是有名的,諸醫家對此頗多著墨,「治熱痰、老痰、頑痰」,靠的也是屬於介類的鹹寒潤下軟堅散結之功。但和牡蠣、龜板比較不同的是它滲溼、利溼的能力,所以「主溼嗽、溼痰、化痰飲、消浮腫,利小便」。
.觀察海蛤能同時處理「主溼嗽、溼痰;老痰、頑痰」兩種相反的痰,分別是水泛為痰,和火煉液為痰。我認為海蛤粉能「讓水液均衡分佈」,乾燥處軟潤之,濕泛處滲燥之。或進一步引申能調和水火。
有趣的是,它除了「清熱利溼、利小便」,也能治「白濁、帶下、腎滑之疾、止遺精白濁」,能夠收斂腎臟水精,這點倒是和牡蠣類似,也難怪會說「與牡蠣同功」。
.「利大小便;主腎滑之疾」,海蛤同時有利濕、收斂的功能,讓我想到了「腎主水、主五液,腎主封藏、司開闔、腎主二陰」,海蛤能讓過多的水溼排除,也能收住外流的精華,可見海蛤粉對腎司「開、闔」的兩種功能都有助益,既可封「闔」水精,又可通利大小便,襄助腎司二便「開」的功能。和牡蠣比較幫助腎的封闔不同,海蛤則是對腎的開闔都幫助。
.「定喘嗽,止嘔逆、止咳定喘」,海蛤除了化痰還能降氣,同時能「止遺精白濁」。我理解為能將下流的水精收回,上逆的氣機讓它降下,讓分離的陽氣和水精重新融為一體。
一整個就是「讓水火能水乳交融,和樂融融,一團和氣」的概念。
「主溼嗽,除煩止渴;主心痛、心脾疼痛、止嘔逆;消癭核、主疝氣、治婦人血病、消堅癖,散癭瘤、清膽熱,消癭瘤,愈瘰癧;主腎滑之疾, 利大小便」由此可以看到海蛤作用範圍廣泛,從上焦肺心、到中焦脾胃,到下焦肝、腎,都是它的守備範圍。
整理一下由古人論述中我對海蛤的新認識:「讓水液均衡分佈、助腎司開闔、交融水水、三焦皆理」。再總結一下,海蛤能「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
而從藥物的炮製也能看出海蛤的流通性:
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作用,其性陰柔粘膩,有滯邪之弊,故臨床上常用蛤粉炒阿膠珠,可使其補而不膩,達到緩和陰柔粘膩之性的目的。
再來看當初補坎益離丹是設計出來做什麼的,在《醫法圓通卷一》中說到:「按心病不安(俗云:心跳心慌)一證;有心血不足為病者,有心氣不足為病者。...目下市習,不辯陰陽,聽說心不安寧,一味重在心血不足一邊,故治之有效,有不效。...果系心血不足則甚宜。 若係心陽衰敗則不當。 此屬當世混淆莫察之弊,不忍坐視不言,姑酌一治心陽虛方,以補市習之漏。
補坎益離丹:附子八錢,桂心八錢,蛤粉五錢,炙甘草四錢,生薑五片。」
所以知道補坎益離丹最早是用來治心陽虛的心病不安。不過他並不單從補心陽著手,而是把心腎相交這層關係充分運用:
「補坎益離者,補先天之火,以壯君火也。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熱為君,以補坎中之真陽。復取蛤粉之咸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合一矣。況又加薑、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
以我的理解,方中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直補心陽,薑草調中,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主入心腎,可入心直接協助桂枝甘草湯,也能入腎補腎陽,再和海蛤粉配合,使腎中陰陽相依充足,可以上濟於心。
而為何不是用龜板、牡蠣?我認為,龜板滋陰養血入心腎,但本方主治心陽虛之症,所以不用補心血的龜板。而牡蠣滋陰潛陽入肝腎,收固有餘,開通不足,容易把附子所補的陽氣都收到肝腎,上通於心的部分會較少。
而海蛤粉除了能好好封藏附子所補的陽氣,不讓孤陽獨亢為害,也因為能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也能讓這股陽中帶陰的能量往上流通到需要的地方,譬如「心」。
如此一來,陽虛的心臟,不但有瞬間直補進來的陽氣,也有從腎慢慢提供長長久久的陽氣可以使用,當然心跳不安一掃而空。
另外在書中還有另外三個應用:汗症、驚悸、不臥。
汗症:「陰盛隔陽於外之證,夜間亦汗出,此為陽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陽浮於外,故汗出。法宜扶陽,陽旺而陰不敢與爭,陽氣始得下交,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驚悸:「驚者,觸物而心即惶惶無措,偶聞震響而即恐懼無依,此皆由正氣衰極,神無所主。法宜扶陽,交通水火為主,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不臥:「因腎陽衰而不能啟真水上升以交於心,心氣即不得下降,故不臥;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於腎,腎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臥。其人定見萎靡不振,氣短神衰,時多煩躁。法宜交通上下為主,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汗、驚、不臥這三症,共通點都是陽被陰隔於外,或陰陽上下交隔所致,所以主治法都是扶陽來交通上下陰陽,而白通湯是用蔥白來直接誘導陽氣上下順接、內外通暢;補坎益離丹是用海蛤粉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由水液的均衡分佈著手。蔥白直接引導陽氣上下交通,蛤粉間接從陰液分佈著手,讓陽氣因為陰液的均衡分佈,而均衡分佈。所以鄭欽安先生才會把白通湯和補坎益離丹並列,可以說交通上下陰陽,蔥白由陽氣著手,蛤粉從陰液著手。
自仲景以來,多數交通心腎都是從陽氣著手,譬如蔥白、遠志之類,而鄭欽安先生獨從陰液分佈帶動陽氣分佈,可謂別開生面,也難怪他把補坎兩字放在益離之前,而且在卷一就讓此方露面,此方想必是他的得意之作。
至此,我對補坎益離丹為什麼用海蛤粉有了我自己的認識,但一定還有很多疏漏之處,還請先進方家能不吝指導,感恩,謝謝~~
---------------
王好古:「蛤粉乃腎經血分之藥,故主溼嗽、腎滑之疾。」
《本草備要》:與牡蠣同功。
《本草衍義補遺》:蛤粉治痰氣,能降、能消、能軟、能燥。
《本草綱目》:蛤蜊粉寒制火而鹹潤下,故能降焉;寒散熱而鹹走血,故能消焉;堅者之以鹹,取其屬水而性潤也;溼者燥之以滲,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清熱利溼,化痰飲,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心脾疼痛,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塗湯、火傷。
《本草經疏》:蛤粉味鹹氣寒無毒,為諸痰之要藥。蓋痰未有不由火氣上炎煎熬津液而成,鹹能軟堅潤下,得之則火自降,痰結自消矣。
朱震亨:治熱痰、溼痰、老痰、頑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薑汁調服,主心痛。
《本經逢原》:清肺熱,滋腎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解熱毒。。
《本草再新》:潤肺滋腎,化痰瀉熱。除煩止渴,利大小便。
《本草從新》:治煩熱,養陰氣。
《醫學入門》:治肺燥鬱脹咳喘,熱痰能降,濕痰能燥,塊痰能軟,頑痰能消。
《隨息居飲食譜》:清膽熱,去濕化頑痰,消癭瘤,愈瘰癧。
《經疏》:雖善消痰積血塊。然脾胃虛寒。宜少用。
《本經逢原》:性寒滑,脾虛人勿食。
-----------------------------------
首先海蛤粉清熱化痰之功是有名的,諸醫家對此頗多著墨,「治熱痰、老痰、頑痰」,靠的也是屬於介類的鹹寒潤下軟堅散結之功。但和牡蠣、龜板比較不同的是它滲溼、利溼的能力,所以「主溼嗽、溼痰、化痰飲、消浮腫,利小便」。
.觀察海蛤能同時處理「主溼嗽、溼痰;老痰、頑痰」兩種相反的痰,分別是水泛為痰,和火煉液為痰。我認為海蛤粉能「讓水液均衡分佈」,乾燥處軟潤之,濕泛處滲燥之。或進一步引申能調和水火。
有趣的是,它除了「清熱利溼、利小便」,也能治「白濁、帶下、腎滑之疾、止遺精白濁」,能夠收斂腎臟水精,這點倒是和牡蠣類似,也難怪會說「與牡蠣同功」。
.「利大小便;主腎滑之疾」,海蛤同時有利濕、收斂的功能,讓我想到了「腎主水、主五液,腎主封藏、司開闔、腎主二陰」,海蛤能讓過多的水溼排除,也能收住外流的精華,可見海蛤粉對腎司「開、闔」的兩種功能都有助益,既可封「闔」水精,又可通利大小便,襄助腎司二便「開」的功能。和牡蠣比較幫助腎的封闔不同,海蛤則是對腎的開闔都幫助。
.「定喘嗽,止嘔逆、止咳定喘」,海蛤除了化痰還能降氣,同時能「止遺精白濁」。我理解為能將下流的水精收回,上逆的氣機讓它降下,讓分離的陽氣和水精重新融為一體。
一整個就是「讓水火能水乳交融,和樂融融,一團和氣」的概念。
「主溼嗽,除煩止渴;主心痛、心脾疼痛、止嘔逆;消癭核、主疝氣、治婦人血病、消堅癖,散癭瘤、清膽熱,消癭瘤,愈瘰癧;主腎滑之疾, 利大小便」由此可以看到海蛤作用範圍廣泛,從上焦肺心、到中焦脾胃,到下焦肝、腎,都是它的守備範圍。
整理一下由古人論述中我對海蛤的新認識:「讓水液均衡分佈、助腎司開闔、交融水水、三焦皆理」。再總結一下,海蛤能「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
而從藥物的炮製也能看出海蛤的流通性:
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作用,其性陰柔粘膩,有滯邪之弊,故臨床上常用蛤粉炒阿膠珠,可使其補而不膩,達到緩和陰柔粘膩之性的目的。
再來看當初補坎益離丹是設計出來做什麼的,在《醫法圓通卷一》中說到:「按心病不安(俗云:心跳心慌)一證;有心血不足為病者,有心氣不足為病者。...目下市習,不辯陰陽,聽說心不安寧,一味重在心血不足一邊,故治之有效,有不效。...果系心血不足則甚宜。 若係心陽衰敗則不當。 此屬當世混淆莫察之弊,不忍坐視不言,姑酌一治心陽虛方,以補市習之漏。
補坎益離丹:附子八錢,桂心八錢,蛤粉五錢,炙甘草四錢,生薑五片。」
所以知道補坎益離丹最早是用來治心陽虛的心病不安。不過他並不單從補心陽著手,而是把心腎相交這層關係充分運用:
「補坎益離者,補先天之火,以壯君火也。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熱為君,以補坎中之真陽。復取蛤粉之咸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合一矣。況又加薑、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
以我的理解,方中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直補心陽,薑草調中,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主入心腎,可入心直接協助桂枝甘草湯,也能入腎補腎陽,再和海蛤粉配合,使腎中陰陽相依充足,可以上濟於心。
而為何不是用龜板、牡蠣?我認為,龜板滋陰養血入心腎,但本方主治心陽虛之症,所以不用補心血的龜板。而牡蠣滋陰潛陽入肝腎,收固有餘,開通不足,容易把附子所補的陽氣都收到肝腎,上通於心的部分會較少。
而海蛤粉除了能好好封藏附子所補的陽氣,不讓孤陽獨亢為害,也因為能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也能讓這股陽中帶陰的能量往上流通到需要的地方,譬如「心」。
如此一來,陽虛的心臟,不但有瞬間直補進來的陽氣,也有從腎慢慢提供長長久久的陽氣可以使用,當然心跳不安一掃而空。
另外在書中還有另外三個應用:汗症、驚悸、不臥。
汗症:「陰盛隔陽於外之證,夜間亦汗出,此為陽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陽浮於外,故汗出。法宜扶陽,陽旺而陰不敢與爭,陽氣始得下交,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驚悸:「驚者,觸物而心即惶惶無措,偶聞震響而即恐懼無依,此皆由正氣衰極,神無所主。法宜扶陽,交通水火為主,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不臥:「因腎陽衰而不能啟真水上升以交於心,心氣即不得下降,故不臥;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於腎,腎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臥。其人定見萎靡不振,氣短神衰,時多煩躁。法宜交通上下為主,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汗、驚、不臥這三症,共通點都是陽被陰隔於外,或陰陽上下交隔所致,所以主治法都是扶陽來交通上下陰陽,而白通湯是用蔥白來直接誘導陽氣上下順接、內外通暢;補坎益離丹是用海蛤粉讓三焦的水精陽氣交融且均衡分佈,既流通又潛藏,由水液的均衡分佈著手。蔥白直接引導陽氣上下交通,蛤粉間接從陰液分佈著手,讓陽氣因為陰液的均衡分佈,而均衡分佈。所以鄭欽安先生才會把白通湯和補坎益離丹並列,可以說交通上下陰陽,蔥白由陽氣著手,蛤粉從陰液著手。
自仲景以來,多數交通心腎都是從陽氣著手,譬如蔥白、遠志之類,而鄭欽安先生獨從陰液分佈帶動陽氣分佈,可謂別開生面,也難怪他把補坎兩字放在益離之前,而且在卷一就讓此方露面,此方想必是他的得意之作。
至此,我對補坎益離丹為什麼用海蛤粉有了我自己的認識,但一定還有很多疏漏之處,還請先進方家能不吝指導,感恩,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