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疫病來了怎麼辦-2019-nCoV



2020年初,2019-nCoV由武漢傳開。病毒來源眾說紛芸,有說生化武器流出、有說山產亂吃造成的,能確定的是,它是新型的RNA病毒。而RNA病毒的特性就是基因組容易變異,在傳播過程中容易有各種新的變種產生,造成疫苗開發困難。也由於是全新的病毒,現代醫學對它尚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多採支持療法,症狀療法,靜待人體免疫力擊退病毒。

在全球移動快速、疫病容易全球擴散的年代,加上人類不斷侵入野生動物棲息地,各種新型病毒的出現可能會是未來的常態。對這樣的情況,由中醫的角度發想,各種傳染病流行時我們能作些什麼呢?


「時疫、溫疫」是中醫對大規模傳染病的通稱。由於病原體毒性強烈,多數人症狀會相似。因病原體力量太強,個人免疫力雖有強弱,但一律被打趴。也由於眾人的脈症表現類似,可以據此開發出相應的藥方處理大部分的狀況,餘下少部分人,再各別施治。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元代名醫李東垣針對大頭瘟所開發出的-普濟消毒飲。

中醫在處理疫病等外感病時,常採用的是抗病毒+改善局部微環境(排除病理代謝產物、水液瀦留、血循不暢、機體過度亢進)+減緩症狀+提升免疫力等復合方式來協同人體免疫力對抗外來病原體。

而中藥等天然藥物中的抗病毒藥物,雖然沒有針對單一病毒的特效性,但由於是複雜的複合物,也使得病原體難以針對單一分子產生抗藥性,對抗容易變化的病毒是有優勢的。而如何提昇藥物對病原體的打擊力,中醫使用脈象+症狀+五臟定位來為藥物做出細緻的分類,使天然藥物能大幅提昇抗病毒的能力。譬如,由脈症上區分某病毒是風寒、風熱、還是風濕屬性,及侵襲何臟腑,來決定使用相應的藥物,假如某病毒,表現是風熱,侵襲心經,那相應的就可以使用連翹來處理心經風熱,由這樣的分類方式,讓抗病毒藥的藥效增加。而改善局部微環境、減緩症狀、提升免疫力的的藥物也是使用同樣的邏輯來強化藥物的效度的。期待各大醫院的中醫部能和西醫部門協力合作,相信能更快減緩疫情。


2019-nCoV 由目前得到的資訊看來,除了發燒、呼吸道症狀,其他症狀變化度其實很高,也有很多輕症患者,更有本身症狀不明顯,但傳染給旁人的。和「疫」大部分人症狀大約相同,只要中了就趴的情況不同,症狀會因個人免疫力強弱而有很大的個體變化。由此推測,此病毒的毒力應該不是頂級強的那種,而根據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 黃瑽寧2019-nCoV 的看法:
「1. 傳染力不算太高:跟流感病毒類似,再低一點點。
2. 重症率和死亡率不太高:也跟流感病毒類似,中老年人會高一點點。
3.某小規模統計指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目前重症死亡個案大多是老人與慢性疾病患者。」此病毒對人類來說最麻煩的應該是它是全新病毒,人體免疫系統要重新練兵應對,以及中共極權政府慣性隱匿疫情資訊、甚至給予假消息,造成全球防疫資訊漏洞錯誤。

身在防疫實力堅強的台灣,一般民眾有什麼要注意的呢?可以用下面四句古語總括: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口罩要戴、手要勤洗、沒洗手別碰口鼻。沒事別亂湊到人多的地方。降低傳染的機會。

誠實通報、確實隔離、不汙名化得病者是最佳的防疫態度,心中留意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等幾項重要訊息。個人則要注意如果有中國旅遊史並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要打1922就醫。


2.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生活作息規律、適度運動、飲食適時適量有節制、適時加減衣物,讓身體免疫力處在滿檔狀況,病毒不易入侵,即使入侵、症狀也不易太重。

3.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面對疫情,行為嚴陣以待、內心輕鬆,不莫名恐慌。中醫認為心神安定,情緒平和,才能讓體內正氣處於最佳狀態。如果心神不安,情緒緊張,反而免疫力低下,容易被疫毒入侵。

何況身處防疫實力世界有名的台灣,實在不用自己嚇自己,網路上、line群組上的假訊息就不用看了,鎖定疾病管制署的官方訊息,以及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獲得最正確的資訊即可。

黃瑽寧醫師2019-nCoV文章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