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末一近三旬女性求診,自述因不明原因肺炎高燒(40度)住院治療2週,出院後3週仍反覆發燒,求診當下體溫為37.8。細問後得知,身發熱午後加重。汗出不止,夜汗尤多。手心熱,口乾舌燥,眠變差,便變不暢。風免檢查無異常。精神及納食尚可。左太谿及崑崙隱隱作痛。
檢查舌脈:舌有瘀斑,點刺,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數,右寸浮弦,右關浮滑數,左寸尺弦,左關浮洪。
綜合病史舌脈症後,認為是外邪入襲,正邪交戰後,邪退未盡,陰分已傷,才會造成現在種種病況。但精神及納食尚可,代表脾胃元氣尚可,用藥調治尚不會有太多波折。雖患者自述醫院尚沒查出切確病因,但從脈象上來看,餘邪屬性為風寒,用袪風寒藥對治。午後身熱、手心熱、夜汗、眠差都是陰分受傷的明證,再加上脈數左關浮洪,可知肝經陰份應該受傷尤多,甚至已波及腎經,故有左太谿隱痛見症。
弄清楚情況後,治法為照護脾胃運化的前提下,袪邪、滋陰、清熱,兼理氣活血,使氣血調暢。
處方:葛根湯4、玉女煎3、生地1.5、牡蠣1.5、鬱金0.8、川楝子0.6、調胃承氣湯0.6。一週
二診:身熱漸退仍起伏不定,眠進步,口乾減,便暢。減輕標藥用量,加入白芍加強柔肝養陰。
三診:因汗出當風,復感風寒,脈變浮緊甚,外寒束內熱,身熱復盛,鼻水直流,項強。先以清除新邪為主,輔以清熱,兼以滋陰。大青龍+石膏+葛根+麥冬+白芍+甘草。
四診:自述近兩日寒熱往來,體溫達38度,夜汗變多,午後身熱加重,右商丘,左丘墟疼痛。查脈,風寒脈較減,但熱勢更盛,左關洪與雙尺脈中取數。衛教時得知因親友建議,多食牛肉湯欲補充營養,告知牛羊肉性溫,此時不宜多食,會加重身熱。予方:葛根湯、細辛以散邪,生地、玄參、麥冬、牡蠣、丹皮、石決明、旱蓮草、烏梅滋陰清熱、酌加當歸調和氣血助運藥。
五診:夜汗稍減,熱度37.7,已無寒熱往來,照海、崑崙、委中、天樞等穴疼痛,尺脈仍數,上方中加黃柏以清腎熱。
六診、七診: 循滋陰散邪治則,身熱夜汗漸退36.8度,咽痛酌加牛蒡子。
八診:夜汗未發,此次經來量變少而稠,應是肝陰血仍不足所致。
9-15診:穴位痛已無,難眠已改善,身熱汗出略有起伏,至15診時已無身熱夜汗,脈勢已回復平靜,唯左關仍較空虛浮軟,需要再行調養,以強化體質。
心得:
1.此位患者,雖然表現主要為身熱,用藥以溫病後期滋陰清熱的方式為主,但因風寒的脈象明顯,仍加用辛溫類的解表藥,防止外寒束表,內熱鬱後加重。且即使身熱為主症也要防止汗出當風腠理開復感外邪。
2.治療初期身體最不穩定時,用藥後進步明顯,到後期身體趨近平常的穩定態時,反而會貌似進步較慢,且常兼有小反覆,其實是身體回到穩定態的明證。
3.除了舌脈診外,此位患者會在病程不同時期表現出穴位疼痛反應,對於用藥何處應著墨較多,有一定的參考性。
4.溫病學所提示的飲食禁例,在此患者身上有明顯的表現。可見生病時,適度的飲食節制有助病人復原,病症愈重,效果愈明顯。
5.外感熱病後的肝腎陰傷和更年期的肝腎陰損,雖然病機用藥上有類似,但病程發展還是不同,外感引起的時程短、變化和症狀都劇烈;年齡引起的,時程長,變化和症狀都較溫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