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醫師,我是什麼體質呀?

熱心/好奇的患者 

臨床常會遇到看慣中醫或是愛好中醫、稍有涉獵的患者,一進診間就熱心的說自己是濕氣太重、燥熱體質、冷底、體虛但不能進補的體質,所以容易身重、怕熱、怕冷、一補就上火。或是急切希望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的患者。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患者熱心提供的資訊準確度也不一定夠用。確實有不少人是單純的濕重、冷底、燥熱體質沒錯,但臨床上更多的是複合型的體質。


體質需要細論

人的體質並不像燒杯裡的水那般單純,冷底就是20℃,燥熱就是80℃,從頭到尾都一樣。以中醫常見的五臟分類,就至少要把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情況都搞清,再統合分析,才能了解真實的體質。有些人是五臟皆寒、皆濕、皆熱沒錯,但更多的人是五臟有寒有熱,有的還加上個血路不通,或是外感餘邪未盡。不是簡單冷底、熱底就能說清楚的。


虛不受補?

就以剛才自覺「體虛但不能進補的體質」來說,很多不是不能進補,是單純吃市面上的藥膳(八珍、十全、四物、藥膳排骨、薑母鴨、當歸青耆)會補不進去,反而上火。這類患者很多都常見有「心肝虛熱、肺脾腎虛寒,還常兼有痰瘀阻絡,脈道不通」的情況。這種體質,去吃市面上為「通體虛寒而且沒有痰瘀阻絡」之人設計的藥膳當然立刻上火,而自認為自己就是虛不受補,只能望補興嘆。其實不是不能補,而是需要針對性的補,才能補的進去,如果使用生地、丹參、黨參、補骨脂、陳皮等藥材組合,或許就能補得進去了。那這類的人屬於什麼體質呢?「心肝虛熱、肺脾腎虛寒,血路不通」是我可能給出的答案。


病機/體質

另外,對中醫師治病來說,平常的體質只是參考,當下分析出的病機才是治病的重點。平常身體虛寒,把理中湯、四逆湯當咖啡喝的人,感冒中了風熱屬性的病毒,銀花、連翹、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等清熱解毒的藥材,一樣要開出去。

最近剛好遇到兩個截然相反的患者,一個上熱下寒,一個上寒下熱。因為近期沒有外感,所以他們的體質剛好就是病機。一位是中年大哥,上寒下熱,氣短易累、手偏冷,但又常覺得身體燥熱、腳易熱汗;使用的方是補陽氣的黃耆五物+清熱滋陰的知柏地黃。

一位是年輕小姐,上熱下寒,額頭青春痘疤已數月,手足怕熱怕冷易出汗已數年,觸之濕冷中又透出熱氣。上焦瘀熱、中焦痰滯、下焦虛寒,使用真人活命飲+鬱金+柴陷湯+真武湯,因為是年輕人,才服藥2週,不止額痘,手足熱冷汗出也大幅改善。


體質也有保存期限

因為體質經過治療及歲月的變遷會改變,有些患者會熱心提醒說10幾年前某老醫師說他是什麼體質,希望能幫助診斷開藥,不過世異時移,體質早已改變,參考度就沒那麼大了。


重視衛教

看病時,除了大概瞭解目前自己身體狀況,更重要的是醫師給予您的建議:該作什麼運動,該避免什麼動作,該吃或不該吃什麼,作息如何調整、居住環境如何調整。注意這些,身體的改善會更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