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自律神經失調有醫否?

 「醫生呀,我自律神經失調啦,你們中醫有在看齁?」在診間常聽到患者這樣開頭,問一下有什麼症狀,大多會出現「胸悶心悸、疲倦無力,呼吸不順,睡眠很差,頭暈頭痛,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秘、莫明心情不好」等症狀,而共同點就是經過各科檢查,數據都是無異常的,可是人就是不舒服。

有的人一次只出現1-2個症狀,有的人則是多個症狀一起來,讓人困擾不已。有些則是在大醫院做完心律變異率(HRV)檢查後確定自律神經失衡後才跑來中醫這邊求診。


自律神經支配內臟器官,是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系統,包括心跳、體溫調節、內分泌、呼吸、消化、流汗等皆在其掌握範圍。基本上不受意志控制,但易受到情緒、外部刺激等影響而變動。其中的交感神經如同油門,副交感神經如同煞車,協助人體應對各種生存挑戰。

以中醫的人體陰陽觀來說:交感如同陽氣,主推動、外向、亢奮;副交感如同陰血,主涵養、內斂、放鬆。陰陽協調則身心愉快而不病,陰陽失調則病,又因五臟皆有陰陽,各臟的陰陽失調比率又皆有異,所以交叉排列下,症狀就變化萬千,人人不同了。


以臨床上常遇到的患者來說,舌象多可見舌苔不太厚膩,代表外邪干擾不多。脈象上常見六脈陰虛為主,唯心、腎脈陽虛明顯,有時可兼見肝脈氣滯,有些也會有瘀象存在,但較少見。

也就是說,從脈症形色病史來看,多數患者是五臟的陰虛有熱、或陽虛生寒,加上肝氣調暢不順造成。較少有膠固的痰瘀等病理產物,所以西檢大多無異,也較少外邪的干擾。是自身的陰陽失調為病,病史多見長期操勞過度,勞逸失調,沒有好好過生活,個性要求完美、工作壓力大、飲食失調等原因造成。只有少數人是大病過後尚未調復造成。


那,怎麼處理呢?最核心的是改善生活形態,別太累,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別過度要求完美,別太操心,適度運動,慢慢吃飯。其次才是藥物的治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的好:「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那以醫師這邊,就是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查清是那邊出問題,調平六脈,讓身體各部的陰陽平和。隨著病史愈久,要調整到穩定的時間也會更久,而年紀愈輕,生活習慣的調整愈好,當然改善的速度也愈快。


附上一例以為例證:


24歲男性,咽喉痰阻,焦燥、焦慮、偏頭痛、腹脹、便秘(3日1次偏硬)腹瀉交替、吐、呼吸不順、眠差(服西藥助眠清喉),工作須輪班,午後及晚上症狀較明顯。各種症狀已一年,但近兩月加重。


脈象為右脈寸關浮數沉弦尺虛,左脈寸澀數,關中取無力沉弦。

診為肺胃陰虛氣滯痰阻,腎氣不足、心有瘀熱、肝虛而滯。

用藥:玄參、沙參、炙草、枳殼、陳皮、白芥子、萊菔子、桔梗、

何首烏、淫羊藿、柴胡、鬱金、肉蓯蓉。


一週後回診,自述已自停西藥,上述諸症減輕大半,現在想調睡眠比較淺的問題。

 可以見到中醫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