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換地方執業、遇到一些小朋友患者來針灸的,故對頭部穴位功效生出再次整理熟悉之心,整理後,多有所獲,體會於心,希望日後對發展遲緩與腦傷患者能多有益助,整理如下。
角孫、顱息、瘈脈、翳風,屬三焦。
天衝、浮白、頭竅陰、完骨,屬膽。
三焦、膽同屬少陽,但三焦屬性又更清輕,偏氣陽,膽較重濁,偏形陰。
三焦主氣所生病,故顱息等穴主小兒痓病,偏屬神智。
膽主骨所生病,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故浮白等穴主痰、癭、癰疽、手足緩痙。
三焦經文獻摘要:
角孫
齒牙不可嚼,齦腫(甲乙)
目生膚翳(銅人)
顱息
身熱痛,胸脅痛不可反側(甲乙經卷7)
小兒癇,喘不得息(甲乙經卷12)
小兒嘔吐涎沫...耳腫膿汁(大成)
痓(痙)病非顱息而不愈(百症賦)
瘈脈
小兒癇瘈,嘔吐洩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䁾。(甲乙)
【釋名】目眥傷赤曰䁾。䁾,末也。創在目兩末也。
翳風
痙,不能言(甲乙經卷7)
口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甲乙經卷12) (失:忍不住)
耳聾,口眼喎斜,脫頷,口噤不開,喑不能言,頰腫牙車急痛(銅人)
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大成)
耳紅腫痛瀉之,耳虛鳴補之(類經圖翼)
解讀:
角孫雖位在耳上,主治卻多在齒齦間,對目翳也有效。但尚未及神志。
顱息、瘈脈,是治癇痓主穴,細看兩者主治,顱息偏衛、肺、胃,上中焦;瘈脈偏胃肝,中下焦。故顱息主「身熱、喘不得息、嘔吐涎沫」,而瘈脈主「嘔吐洩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雖然同屬三焦經,但因一臟中自有五臟,在癇病時仍宜看兼症分清楚來使用。
翳風,顏面神經穿出處,故現代顏面神經麻痺常用。古代確實也常用在局部的耳聾、口眼喎斜,脫頷,口噤不開。且也有治療痙病的記錄。但《針灸大成》裡提到「口吃、小兒喜欠」,《甲乙經》提到「不能言 ,失欠。」因為肝主語、腎主欠,讓我感覺與顱息、瘈脈相比,翳風偏屬肝腎下焦。如果有小兒喜欠,除了補腎氣,局部我會用翳風。如果是兒童的失語症,那頭部的穴位,除了百會四神聰等知名穴位,加上翳風,應該會讓小兒的口語能力進步更快。
膽經文獻摘要:
天衝
數驚悸(千金)
善驚恐(銅人)
浮白:
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耳鳴䏆䏆無所聞,頸項癰腫及癭氣,肩臂不舉(銅人)
足不能行(大成)
頸項癰腫,癭瘤,肩背痛,*手縱足緩,中滿喘息,咳逆痰沫(醫學入門)
頭竅陰:(一名枕骨,腦為髓海,髓會枕骨,髓病治此,聚英)
《針方六集》一說為髓會(《難經》曰:髓會絕骨。非懸鐘也,當作枕骨,乃此穴之謂。)
頭痛如椎刺,不可以動(千金)
勞疸發厲(銅人)
°四肢轉筋,目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大成)
完骨:
小便黃赤(甲乙)
癲疾僵仆,狂,瘧(千金)
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齒齲,口眼喎斜,癲疾(大成)
足痿不收(類經)
解讀:
從天衝看到完骨,大概就是由上到下,神、上中下焦的分佈。
天衝主神志的變化。
浮白、竅陰都主局部耳病。
浮白主痰頸肺脾、四肢病。故主咳痰、癭氣、胸中滿、肩臂不舉、足不能行。
頭竅陰在腦空穴旁,故也主嚴重頭痛。頭竅陰為髓會,主治骨枯髓減,肝腎陰虛之病。故主骨勞、四肢轉筋、手足煩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竅陰治肝腎陰虛故治癰疽發厲。腦空和頭竅陰皆主勞損肝腎陰虛,病位有所不同。腦空主軀幹、竅陰主四肢與諸竅(耳嘈嘈、目痛、喉痹,舌強、舌本出血、口中惡苦)。
完骨主下焦腎,陰虛陽虛皆主,腎主腦髓,故完骨主癲疾僵仆(陰)、狂,瘧(陽)。主下肢,故「足痿失履不收」,比浮白的「足不能行」虛損更嚴重。小便黃赤屬於下焦有熱。
------------------------------------------------------------------------------
陽白、臨泣、目窗、正營、腦空,皆主目疾,但各有所長。
文獻摘要:
陽白: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千金方)
頭臨泣:目眩、目淚(針灸大成)
目窗:目瞑遠視䀮䀮,青盲無所見,目中淫膚,白膜覆瞳上,上齒齲腫(甲乙經.卷12)
正營:主目眩瞑。(針灸聚英)上齒齲痛,惡風寒(甲乙經.卷12)
承靈:惡見風寒,鼽衂,鼻窒,喘息不通(甲乙7)
腦空: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得回顧(銅人)
解讀:
陽白 讓你昏夜視物如陽光下一樣明白。過視強光的眼痛也能緩解。 雙向調節。
臨泣 讓你眼淚不直流 。
目窗 讓你打開眼睛上蓋住的窗紙,去翳,令人目大明。
正營 因頭眩而目瞑可以考慮。
目窗、正營都主上齒齲腫、上齒齲痛。
正營、承靈都主惡風寒。
腦空 主嚴重頭痛引起的目瞑、目眇(看不見)。有名的故事是華佗幫曹操針腦空穴治頭痛。從腦空也主「勞疾羸瘦,體熱」可以推論腦空穴性可主「久年勞損的肝腎陰虛發熱」,故主治的頭痛應也屬久年反覆不癒而漸加劇烈的頭痛,可能伴有陰虛體質。如果是陰虛體質的腦中風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因為穴名腦空,就是主治因勞損陰虛的腦部空虛,針之可填髓益腦。
一些整理歸納,雖不盡善,但能看出各相近穴位的的穴性變化是大致循一規律在變的,不管是用衛氣營血、上中下焦、肺心脾肝腎來歸納,總之能幫自己在臨床上更好應用的就是好整理法。歡迎大家分享您的歸納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