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交穴與外三關穴
近日讀邱澤夏醫師的淋巴瘤醫案,提到外三關穴與足三重穴的比較。讓我想到和自己母校同名的陽交穴。試著探索一下。
陽交穴,在膽經上,是陽維脈的郄穴,「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位置偏向足太陽膀胱經。因為位置往膀胱經偏,膀胱經主表,使陽交穴也比外丘穴多了些主表的特性。而郄穴往往貼骨,故貼骨的陽交也被定為陽維脈的郄穴。但針灸大成上記載的主治「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胻不收」卻沒有過多著墨於陽維郄穴的特性上,看起來和一般的膽經穴位區別不大。「寒厥驚狂、面腫、寒痹」這幾項或許可以看出一些陽維郄穴的端倪。
而董氏奇穴的外三關穴,外三關二穴取穴法為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我理解為與陽交穴一樣。而外三關一穴、外三關三穴,就是董氏常用的倒馬針加強法,重點是在中間的外三關二穴,也就是我理解的陽交穴。
外三關穴,入肺、肝二經,功效:消瘀散結,宣通氣血。主治是:喉炎、喉癌、肺癌、扁桃腺炎、腮腺炎、紅鼻子、青春痘、粉刺、瘰癧、肩臂痛、瘤癌、腹部腫瘤、乳癌。
入肺肝經,說的其實就是陽交在膽經上又身為陽維郄穴,陽維維于陽,陽維為病,苦寒熱,陽維主表。而消瘀散結,宣通氣血,就是強調「郄穴」的功效。而看主治,大部分是處理偏表層的氣血鬱結為病,膽經循行範圍的效果更明顯。陽交穴主治的「喉痹、面腫」,約略可以對映到外三關的「喉炎、喉癌、扁桃腺炎、腮腺炎、紅鼻子、青春痘、粉刺、瘰癧」。
可以說董公雖不直接用正經穴位,而實是最能闡揚正經穴位深義的大醫家。只是如果沒有正經的基礎,直接硬記比較辛苦,使用範圍也容易局限在董公曾提出過的例子。
而陽維脈除了郄穴陽交,還有絡穴外關。郄穴長於散結,絡穴長於化痰,如果搭配使用,對於痰瘀堅結的腫塊,效果更佳,而邱醫師的醫案裡也確實這樣用了。外三關穴與外關穴,穴名的相似性也提醒了醫者這兩者間的關聯。
而足三重穴,我的理解就是光明、懸鐘、外丘這三穴,有足三陽之大絡,也有膽經絡穴,膽經郄穴。三穴同用,破氣行血、除積消瘀,故對身體側面及前側的異常增生、腫塊硬塊及痰瘀膠著的重病皆有良效,但與外三關比,治療的層次較裡層。
學正經的,再學董氏會更有啟發;同樣的,學董氏的再看正經的書應該也能見到驚艷的歸納。學無止境,救人的方法多多益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