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立冬是節氣上的冬季起始,有進補以補冬來準備過冬的習慣。常見的補品有: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高熱量、營養豐富的食物。這在以前是很合理的習俗。
但近年來氣候暖化,30年前中秋節就要穿薄長袖,現在11月還是穿短袖。以前九月颱就可以上新聞,是很罕見的,現在11月12才剛因鳳凰颱風而放了颱風假。天氣寒冷的時間大幅縮短。
早期臺灣物質不豐,人均手工種田,平日身體的勞動消耗就很大,自從臺灣錢淹腳目後,社會轉型,多數人身體勞動逐年減少,而物質漸豐,很多早期的豐盛菜餚早已成為家常菜。
由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來看,早期天寒時間較長,且平日營養不豐又勞動消耗大,臨近冬天,適度攝取溫補高熱量食物以圖過冬是很合理的。但現在天寒時間短,平日營養豐盛又勞心多於勞體,在11月還有颱風假的現在,只參照天文節氣來吃補,可能不盡恰當。
當然不是說補冬不好,而是需要依個人體質來變通,不再是入冬就人人進補。以常見的補冬料理來看,高熱量高營養,以中醫角度來說是溫補且燥,補性剛烈,較適合體內氣脈整體暢通但偏於虛寒的人,因氣脈暢通而容納剛烈的補性,整體虛寒,剛好適合燥熱的溫補來平衡天候的寒氣。
但現代人,許多氣脈不通,各臟府虛盛寒熱不一,直接大補剛補,一但量大,容易衍生口破眠差煩燥長痘子等上火情況。中醫的醫理講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如果已經不虛而又硬補,是火上添油,徒增發炎。所以如果想要冬令進補,宜就近諮詢合格中醫師,看看自己身體適不適合。如果不確定自己體質,但還是很香很想吃,請先少量食用、不宜連續大量食用,並觀察自己吃完後的反應,是活力充沛四肢溫暖而且好睡,還是煩燥口破睡不著又皮膚熱癢,如果是後者,很可能您的體質是不適合這些進補食物的。
當然隨著氣候變化,臺灣在地的進補藥膳也在一些前輩的改良下把溫補力柔化,並加入反佐的藥材讓人不易上火,常見的是把十全大補湯加入故紙花、或是麥冬、石斛等藥材,口味甘醇又轉烈補為柔補。
在冬季,除了食補、更需要注意的是注意保暖、特別是早晚低溫時,以及極寒時頭部的保暖。以及避免冰飲多飲溫水、保持體內水份足夠,加上適度的運動和伸展,運動後擦汗避風。飲食上盡量多元均衡原食材、蔬菜、蛋白質、澱粉都平均吃。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室內保暖但仍要保持空氣流通。
上述這些都留意,就是適合現代人的補冬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