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2017-01-12 一條龍下診前遇見吸不到氣的狂奔小豬(附同道回饋)



PM9:20,耶!病歷上傳,準備下班。

忽然電話響起「許醫師,樓下有病人說吸不到氣,說早上給你看過,我請他上去嘍」

年約60的伯伯坐在面前,說晚上洗完澡後就覺得胸口悶悶的吸不到氣,一旁的太太緊張的問是不是心肌梗塞阿。


看了下處方,早上來看的是感冒吃西藥後引發的打嗝頻頻。給的是旋覆代赭湯5杏蘇散5丁香2。再問吃幾包了,快中午就診,卻已經吃了三包,說是想要快一點解決打嗝,打嗝是解決了卻換成吸不到氣。把了脈寸脈沒有沉微,也沒有撇撇如羹上肥,應該暫時死不了人。但還是要處理一下,想說應該是降氣太過,用了列缺 雲門 來開宣一下肺氣,果然就比較吸的到氣。再加個內關外關調理一下,呼吸就更順了。才想說打完收工,伯伯卻開始打起嗝來了,接著越來越誇張,整個肚皮由肚臍往心下不斷呈sin正弦波往上蠕動,振幅越來越大...

想說根據病史應該是因為西藥苦寒敗胃,胃氣虛逆造成的,雖然把起脈來沒有明顯的
上衝之勢,只有兩邊尺脈獨沉遲無力。還是用了中脘 下脘 足三里 陽陵泉 陷谷 解谿公孫等等養氣和胃降氣溫胃的穴道,連內關也加強了行針...但是幾乎沒啥效果,一旁的診助妹妹臉上表情似乎越來越嚴肅,完了,要delay下班了。

問了下伯伯已經感到呼吸平順許多,趕緊把開胸的列缺 雲門起針,外關也起,sin的振幅依舊。想到尺脈獨弱,從腎不納氣處理,用照海下氣,陰谷歛氣,但sin波只有稍減,減不足言,且打嗝依舊,脈象幾乎沒變,還是沉遲無力。只好再用然谷 太谿 復溜去溫養腎氣。喔喔喔,症狀改善的幅度比較大一點了,脈象也可以感覺比較有力了,看來下班有望了。

接著就把冬天裡的一把火,艾粒祭出,點在太谿 復溜上,神奇的是,幾乎是我剛點完火,病人肚子的上衝振幅就同步消失了!哎呀,我的老天鵝!立馬一把脈,尺脈也神奇的變成和寸關差不多的強度了。94狂!

等到艾粒燒完,用捕法起完針,早上可能還心想這小子會不會看病的伯伯,表示身心舒暢,不斷稱謝,最後還是給予衛教後才讓他離開。PM9:42


呼,一條龍的今天終於結束了,老天真是愛給回馬槍阿,雖然只是打嗝,和文獻上描述的奔豚不盡相合,不過振幅之大,由下到上範圍之廣,最後有效之穴反推,就把它當成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奔豚吧。



教訓:

1.獨處為奸,病史似乎不合脈症時,還是先以現在的脈症為主去處理,說不定是病史沒問清楚。

2.艾灸提供的能量真是不錯

---------

3. 感謝同學分享,西藥百百種,藥性的中藥解讀,似乎不可一概論為寒涼,還是須以當時的情況去論。患者平常手足易冷便軟,年齡漸長後,服感冒西藥後常常發燒咳嗽鼻塞主症緩解後帶來打嗝之症,約1週自解。此次可能為求快速退燒又服西藥,燒退卻打嗝一週未解。

4.參照葛芩連反思,之前常將軟便認為腸胃虛寒,現在想想,軟應該只意謂濕,但可能是寒濕,也可能是濕熱。

5.可能見到症狀緊急,故宣肺太過,使原本降下的逆氣又上衝了。可能要再細分階段評估使用穴道,不要因為緊張就全上,要分第一線(列缺)第二線(雲門)這樣來取穴,才不易過劑。或是伍用巨骨( 開肺降逆氣 )、肩井( 鎮肝氣,降逆氣 )成有制之師。再try

補查一下文獻:

《難經.五十四難》:「腎之積,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

《針灸資生經‧卷四》:奔豚,灸氣海百壯。或期門、或關元百壯。

《針灸逢源‧卷五》:奔豚氣,從少腹起,氣上衝胸腹痛:腎俞、章門、氣海、關元、中極。


諸位同道好友優質回覆 錄之於下:

我遇到患者吃西藥比較少敗胃,反而造成胃熱上逆的居多耶,我會想到葛芩連湯的條文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就條文來說很像患者門診主訴感冒吃西藥後拉肚子XD)

邊把脈邊針灸,對穴位功效的理解真是令人佩服!!!!


吃完西藥寒化熱化的比率是不一定,重點是我們怎麼診斷是寒化或熱化。其實不要說西藥,感冒患者我們自己第一次如果藥物開得不好,也屬誤治,也會面臨寒化熱化的問題。

<醫宗金鑑傷寒論註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

汗下失宜,過之則傷正而虛其陽,不及則熱熾而傷其陰。虛其陽,則從少陰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裏也。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

------->吳謙在中篇告訴我們說汗下失宜會造成熱化或寒化,看各人造業而定XD




千萬不能以為西藥寒涼,吃了就是會脾陽虛。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主之。

(太陽病理應發汗,端看此兩條患者被誤下後下利的條文就好,用藥就有黃連黃芩與乾薑人參的迥異!)

傷寒本自寒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乾脆把黃連黃芩和乾薑人參放在一起用,一般患者用的機會比較少,比較多是化療後遺症)




旋覆代赭湯吃了可能真的降氣太過而喘不過氣來喔!之前同診所的醫師用此方患者一樣喘不過氣來,所以以後用此方我都會更注意。我印象中是4g,應該是莊OO藥廠,那醫師用來處理胃食道逆流、打嗝,吃一兩包不舒服就不敢吃了。




吃西藥也可能腎虛氣逆,如果有怕冷頻尿等兼症可用真武湯之類,艾灸早點上會比較好,小小意見酌參。

之前我也有患者咳嗽加打嗝頻發,針了依然,點上艾灸就停下來的,艾的能量真的很好用。




我個人看到的是服抗生素,退燒藥等造成脾腎陽虛的多,氣逆我很少見,如果面色暗、或光白,疲倦,兼有食欲不好,腹瀉--常是脾陽虛,怕冷頻尿夜尿--常是腎陽虛,會在治感冒藥中酌加真武、右歸之類,一邊補脾腎一邊清餘邪。




感冒吃過西藥常肢體經絡熱,邪氣鬱閉肌表未解淨,內在藏府寒,視比例調整用藥,可加速復原,避免副作用。

經絡熱--一般我看肩頸痧多不多,用刮痧板刮兩下可見端倪,如果色紅伴隨小小痧點,就代表痧很多鬱積在經絡裡。

藏府寒,從症狀或從舌象看,症狀就像腹瀉,頻尿,怕冷之類,(不過症狀未必代表寒,還要再判斷,只是大多如此)還有舌淡者偏虛寒。




清肢體經絡熱有那類比較推薦的用藥嗎?風藥解表藥都可,熱盛用銀翹麻杏甘石,風寒用荊防敗毒之類,一般可用柴葛解肌。

其實刮痧看有沒有熱,經絡有無堵塞的意義在於內科雜病,因為外感大多都有痧,大家也都會用風藥解表,外感反而要注意裡面虛不虛,中下焦夠不夠力撐起解表藥。

內科雜病的意義是說,因為一般只看藏府,少考慮到經絡通塞,所以如果他純虛沒痧,就單純補脾腎補氣血沒問題,怕的是裡面虛寒,外卻有很多鬱熱,用藥顧慮會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