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注射COVID-19疫苗脈證觀察



(攝影師:Miguel Á. Padriñán,連結:Pexels)


國內新冠疫苗接種人數漸多,兩劑接種率已達六成,臨床上也觀察到不少患者接種疫苗後的脈象和各式症狀,特予記錄。多數患者在打完疫苗兩天後,回診時,其實已經查不出什麼和平常不同的脈象,也沒什麼特殊症狀,除了兩天內的肌肉酸痛、身倦、頭暈、頭痛外。代表多數人對疫苗對免疫系統的演習是能承受的。

最常觀察到的脈象異常是雙寸脈會出現「熱、瘀、毒」,左寸會比較明顯一點。而打AZ的,「瘀」象會更明顯一點。若是打BNT的,「熱」象會明顯一點。脈象上的觀察和普遍流傳的「AZ容易血栓,BNT容易心肌炎」大致相符。但有脈象異常的患者其實也大多不會有不舒服,代表其實身體尚可耐受疫苗的後勁。如果下藥協助大約1-2週可觀察到脈象異常消失,忍冬藤、銀花、連翹、鬱金、丹皮、紫草…等藥物常用到。

有患者打完BNT後,又依規定接種流感疫苗,脈象反應大不相同,打完流感,只有右寸出現熱、瘀,左寸幾乎維持原樣。由此可見新冠和流感最大不同點是新冠對左寸的干擾多很多。

也有患者打完新冠疫苗2天後,沒什麼不舒服,除了項強外,脈象上也出現常見的外感脈(雙寸浮弦 右關浮滑 左寸浮弦),葛根湯一週就恢復平常脈象。

就像一般外感,原本身體弱的地方會被凸顯出來,也有患者打完AZ,除了雙寸出現瘀熱,原本就偏弱的右關,整個趴到底,同時整個人出現明顯的疲倦感,睡意超強。也有不少同道觀察到打完疫苗後一些久年舊傷筋骨酸痛都會重新出來打招呼。原理和月經來潮會凸顯身體較弱的區塊一樣,因為耗費體力訓練免疫系統,一些舊疾容易被凸顯。

大部分打兩劑的民眾,疫苗後勁都在可接受範圍。但有遇到打第三劑(殘劑)的民眾,前兩劑都無感,第三劑打完卻出現明顯的胸悶、心悸、坐立難安,各種莫明不適,但是左脈卻沒什麼異常,反倒是右脈寸關尺都出現氣滯、血瘀、痰阻的異常,以瓜蔞、薤白、桃仁、虎杖、魚腥草等藥協助,一週減半,二週8成。依目前國家規定,第三劑間隔要5-6月(研議是否縮短至3月),劑量為標準劑一半(莫德納半劑、BNT全劑)。那位患者間隔4-6週左右,或許是間隔太短的關係。

臨床上觀察到以雙寸脈異常最常見,間或影響雙關。證以諸多同道觀察到的症狀:失眠、喘悸、胸悶、咳嗽、經亂、頭痛、頭暈、耳鳴、膚癢皮疹、健忘、倦怠、消化不良....,大多屬於心肺見症。如有打疫苗後不適的患者求診,可優先觀察雙寸脈是否有異常,當然重點還是仲景的那句老話「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