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打蟲中藥的後來

 台灣近年來因為公衛環境提升,兒童腸道寄生蟲案例已不多,以前常見的蛔蟲已少見,蟯蟲仍偶有個案。 

近日一孩童就診,欲調理注意力問題,家屬順帶提及愛咬指甲,已有兩次蟯蟲感染史,已有服用打蟲藥。在台灣中醫執業較少遇到有腸道寄生蟲的兒童,不過在古代中醫先輩的實戰經驗中,打蟲藥的使用卻是非常重要,因為寄生蟲病好發在3-7歲小孩,常會造成小孩發育不良,面黃肌瘦,常是古代「疳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現在使用MEBENDAZOLE當廣譜打蟲藥,中藥的打蟲藥物已不再是第一線使用。但還是藉機查找一下資料中的蛔、蟯蟲症狀、對比中藥驅蟲藥的歸經、性味、其他功效,再和觀察到的脈象比對,看能否有些收獲。 

蛔蟲症見腹痛(發不定時)、痛時口吐涎沫、噁心、厭食,精神萎靡,面黃肌瘦、智力魯鈍,或面部前額及兩腮頰有白斑,白睛有灰藍色斑點,眼眶下色黯,鼻孔時時發癢,下唇內有顆粒樣小點,舌尖部有紅色乳頭狀小點,或易飢貪食、食不長肉,或嗜食泥土、紙屑等雜物,睡時磨牙、易驚醒,白天精神不振、易怒。 蟯蟲症與蛔蟲症有多處重疊,蟯蟲易肛門周圍或會陰部奇癢,蛔蟲則易吐蛔或便蛔,蟲體較大腹痛較明顯。  

資料上所見症狀以胃、小腸、大腸、肝系症狀為主。對比常見驅蟲藥,歸經也多是以胃大腸為主,性味大多辛甘溫平為主,譬如檳榔、使君子、榧子、百部、花椒。有些入肝經的,性味大多苦寒、略有小毒,譬如川楝子、貫眾、苦楝皮。而用來安蛔止痛的烏梅,雖也入肝經,卻是酸平。

對比蟲症表現,與脾胃大腸相關症多是虛症,所以好用的藥多兼具行氣健脾胃功效,殺蟲後順便驅除蟲體。與肝系有關的,多是實症,所以入肝的殺蟲藥,都是苦寒兼有小毒。 

不過這些打蟲名藥,因為時代轉變,其實多半是因為驅蟲以外的功效才留在常用藥名單的。川楝子與苦楝皮是同科屬不同種的植物藥,苦楝皮雖然打蟲效強,但毒性也大,其他功效較不明顯,在台灣就沒有川楝子普及,而川楝子也是因他的行氣止痛清熱功效而和延胡索搭檔成止痛良方金鈴子散而被廣泛認識,可說是藥物轉型的代表人物。

而花椒在最早期是以溫陽行氣藥被認識的,後來才被發現有打蟲功效,譬如仲景的烏梅丸就有花椒,只是時代轉變,現在花椒應該都是以麻辣鍋的重要組成被認識的。

百部的歸經書上是寫肺經,其他蟲藥都是胃大腸經為主,看似不合群,不過看蛔蟲的生活史,知道它是在肺泡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就能知道原因了。而蟯蟲主要在大腸直腸處活動,用肺與大腸相表裡來看也能了解。不過百部現在主要都是被當成潤肺止咳藥來用,連治肺癆的角色也是日漸淡化了,不過性溫的百部和性寒的沙參、麥冬、百合功能定位不同,所以還是在常用中藥中有一席之地。 

這次診到的脈象,右關尺沉而虛,但右寸卻有一個很特殊浮而躁動的小小滑脈,下次如果還在,應該會用百部來處理。而左寸關就是常見的血熱脈象 ,容易導致小兒注意力不集中。雖說小兒本來就是心肝常有餘,但前人的資料中也有寫到蟲症嚴重時,也容易影響神經,造成磨牙、驚厥、異食症。或許五臟愈不安和的小孩愈容易被寄生蟲侵擾,而蟲子干擾又進一步造成小兒五臟失衡,更無力擋抗蟲子的欺負,就像景岳全書的觀察一樣。


《景岳全書.諸蟲篇》說:「然以常見驗之,則凡臟強氣盛者,未聞其有蟲,正以隨食隨化,蟲自難存,而蟲能為患者,終是臟氣之弱,行化之遲,所以停聚而漸致生蟲耳。」

花椒:  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檳榔:  苦、辛,溫。歸胃、大腸經。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使君子:甘,溫。歸脾、胃經。驅蟲消積。消積滯、扶脾胃。
榧子:  甘,平。入肺、胃、大腸經。殺蟲,消積,潤燥。
百部: 甘、苦,微溫,歸肺經。潤肺止咳,殺蟲。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
             清肝火、泄鬱熱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苦楝皮: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殺蟲,療癬。 
貫眾:  苦,微寒。有小毒。歸肝、脾經。清熱解毒,殺蟲,涼血止血。


烏梅:  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癰,生津止渴。



參考資料:

醫砭-蛔蟲醫砭-蟯蟲 

陳進成醫師網站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