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似噎膈一例
最近遇到一位一歲小朋友有「喝奶胃口好,會要副食品吃,但咬幾口又吐出來」的情況。
小朋友原本常因腹瀉腸胃炎住院,初診時面帶不悅怒容,常啼哭。
檢查後發現以右關脾脈的虛弱為最顯著異常,獨處藏奸,故以補脾胃為方向治療。
幾次治療後,脾脈虛改善,常腹瀉減輕,小朋友的面容也轉為放鬆,啼哭減少。
媽媽說最近變成奶都喝得下,也會討副食品吃,但常常東西咬一咬又吐出。
檢查脾脈氣虛已無,但右寸肺脈呈現沉而未展,如嫩芽未舒展開之狀,
與成人肺氣虛只是脈沉無力不同。
推測原因是食道往下蠕動不利,因食道位於胸腹之間,故應該與肺脈、脾脈的異常較相關。
因為脾脈已經正常,所以主要補強肺脈,撤掉補脾的白朮,用黃耆補肺氣。
氣虛宜掣引之,用桔梗、枳殼來順暢升降的氣機。
一周後,媽媽回饋:討東西吃後,咬一咬後已經可以順利吞下,分量也有增加。
同時肺脈的沉而不舒展感也同步減輕。小朋友面容也常帶微笑,未聞啼哭。
此例與常見的飲食問題由脾胃所主略有不同,故記錄。
噎膈是吞咽障礙的一種臨床症狀。分而言之,噎指吞咽食物時梗噎不順,
膈乃膈阻不通,飲食不下。噎輕而膈重。在古書上常被視為偏重症,
並有各種分型記錄,而小朋友雖然症狀類似,但輕很多,沒那麼嚴重。
《玉機微義》:「夫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膈胸痞悶,似屬氣滯;
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
古書上有一種證型是氣滯所致,但要補氣為主,稍輔理氣藥,
和這位小朋友的治則剛好相同,故抄錄上來。
參考資料: 醫砭網站-噎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