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陽交穴與外三關穴

 陽交穴與外三關穴


近日讀邱澤夏醫師的淋巴瘤醫案,提到外三關穴與足三重穴的比較。讓我想到和自己母校同名的陽交穴。試著探索一下。


陽交穴,在膽經上,是陽維脈的郄穴,「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位置偏向足太陽膀胱經。因為位置往膀胱經偏,膀胱經主表,使陽交穴也比外丘穴多了些主表的特性。而郄穴往往貼骨,故貼骨的陽交也被定為陽維脈的郄穴。但針灸大成上記載的主治「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胻不收」卻沒有過多著墨於陽維郄穴的特性上,看起來和一般的膽經穴位區別不大。「寒厥驚狂、面腫、寒痹」這幾項或許可以看出一些陽維郄穴的端倪。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痰熱與氣喘及COPD

痰熱與氣喘及COPD 


一位40歲男子以鼻涕倒流、咳嗽、胸悶、呼吸不順、咽喉痰阻為主訴就診,

自覺加重已一月,而且自覺容易被傳染感冒。之前的工作環境粉塵較多。

同時自述在大醫院被診斷為氣喘、COPD,已就醫兩年,但療效不夠滿意而

停止治療一段時間。點開雲端病歷,確時可兼見氣喘與COPD的診斷。 

胸悶-肺氣虛引起

 一位三十多歲的先生因胸悶求助中醫。自述常常會胸悶胸痛,以前運動一下就可以緩解。但近半年來,運動後也不太見效。另外提到小時候常常因為胸悶喘不過氣而進出急診。

先生體型高大,但脈象上以肺氣虛為最明顯異常。血脈瘀阻倒是不太明顯。故以黃耆為君藥(益氣聰明湯 補中益氣湯等) 為他治療。
並推論他小時候的胸悶也很可能是單純肺氣太虛造成的,才會都檢查不出什麼異常。
而運動後可以減輕,因為運動後肺脈會暫時較旺盛,所以能暫時緩解肺氣虛的胸悶。但近來可能太勞累了,肺氣更虛,即使運動後肺氣也欲振乏力,才失效。
服藥幾週後,先生的回饋是:都不會再胸悶了,希望可以繼續處理其他的問題。
前文提到黃耆不當使用造成搔癢,但此例可見,用之得當,則困擾許久的問題迎刃而解。
藥就是靠它的偏性在助人的,沒什麼好與壞,用對就很棒,用錯就哭哭,重點在認清何時用,用多少。而不是執著補藥一定棒,或一定不能補。

------------------------------------------------
黃耆補肺氣 預防感冒 增強免疫力 很多藥膳湯都愛用 知名的@@湯(黃耆4 紅棗3 枸杞3)裡面也有 但如果肺經已有火氣 長期大量用 容易加重皮膚癢 口乾舌燥的症狀,不可不留意。 想吃補之前 建議先諮詢您信任的中醫師。


幼兒似噎膈一例

 幼兒似噎膈一例


最近遇到一位一歲小朋友有「喝奶胃口好,會要副食品吃,但咬幾口又吐出來」的情況。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疫情後的帶狀皰疹

 長達三年的疫情過後,診間出現許多以皮膚問題為主訴的患者,大多以搔癢、紅疹為主症,自言以前從無此症,自從確診後或是打疫苗後才出現。各人症狀變化多端,但常見的病機則是濕熱毒瘀夾風邪為主。

久虛者補壯後清出久伏的痰瘀毒熱

 隨著執業的日子一天天過去,以前驚喜的成長,現在成了須穩定輸出的日常,有些想寫的還在孵育觀察期,故一段時間未有心得文產出。

感謝有些內科患者堅持服藥改善身體,最近觀察到一個共性:長期虛弱的身體,在服藥強化到一個程度後,會突然出現各種痰瘀毒熱的病機表現。即使在強化的過程中已經監控脈象與症狀使其大致平穩,也有機會發生。

通常越久越虛,越容易在改善78成時發生這樣的事,但只要用幾週時間把這些突然湧現的痰瘀毒熱清掉,之後就會步入坦途,神清氣爽。

但醫師在改善到56成時最好預先告知有這種痰熱毒瘀爆發的可能性,患者遇到時方不致驚慌失措而中斷後續治療,功虧一簣。

畢竟對患者來說,有被事先告知,跟發生後才被解釋,感受和信賴度是天差地別的。也才有俗語說「先講是神醫,發生才講是卸責的庸醫。」

對這些湧現的痰瘀毒熱,我的理解是,當體力恢復到相當程度,身體會想把多年累積下來的髒東西快點清出來,就像我們有閒有體力時往往一天大掃除就會清出一大堆久年的垃圾,垃圾量和平常固定產出清運的量,不是同一個等級的。這時反而環境乍看髒亂,需要垃圾車加強清運。

基於古人所說的「久病必有痰,久病必有瘀。」和傷寒論說的「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把這兩者綜合思考,就得出上面的理解。

用心臨床,患者會是最好的老師,推著你進步。

小小心得,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