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注射COVID-19疫苗脈證觀察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甲狀腺亢進不適可以中藥改善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過多所導致的疾病,女男比約五比一。甲亢最常見的原因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是一種自體免疫的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中醫認為常見的病因是陰虛火旺加上肝膽經痰熱氣滯所致。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朋友介紹的補品可以和醫生開的藥一起吃嗎?
在保健食品、滋補藥物遍地可以買到的現代臺灣,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親友介紹的各種神效補劑,從傳統到現代,東方到西方,草根到高科技一應俱全。親友的分享或是文宣的說辭,大都讓人覺得是百世難遇的神品,萬病可癒,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如果是就醫治療中的患者,看到病情穩步進步中,但似乎又不是高鐵的速度時,難免會想著自己是不是能做些什麼,來加強療效,再看到聽到親友網路電台的神奇介紹時,難免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要來一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多管齊下,總是好的嘛?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頻尿好煩人-針治肝經改善一例。
一名常患腰痛的女患者因工作高壓緊湊,常須憋尿,於日前暴發膀胱明顯不適,自述經教學醫院西醫中醫聯合協助後,不適感已由最高的10分降為9分,但仍為頻尿、尿急難忍所困擾,最甚每半小時須解尿一次,解時亦相當不順暢。
求診時我解釋說:「你的症狀,頻尿、尿急、忍不住,就是現在常聽到的膀胱過動症。以中醫角度來說,和膀胱、肝、脾、腎等臟腑較相關。」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怎麼沒有把脈?中醫師怎麼看病
或許是受到影視作品影響,不少民眾對中醫的第一印象,或是唯一印象就是把脈。所以不少民眾第一次進中醫診間時,對於醫師居然是開始問診,而沒有第一時間開始把脈會感到有些不安。所以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師怎麼看病的。
把脈確實對多數中醫師都是件重要的事,可以得到很多病情的資訊,不過也不是只單靠把脈就行的通。以大家熟悉的「望、聞、問、切」來說,可以看到切診(身體觸診、尺膚診、脈診),雖然重要,但還是需要與其他三診互相配合對照,才會得到最真確的病情資訊。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自律神經失調有醫否?
「醫生呀,我自律神經失調啦,你們中醫有在看齁?」在診間常聽到患者這樣開頭,問一下有什麼症狀,大多會出現「胸悶心悸、疲倦無力,呼吸不順,睡眠很差,頭暈頭痛,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秘、莫明心情不好」等症狀,而共同點就是經過各科檢查,數據都是無異常的,可是人就是不舒服。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我以前都這樣也沒事呀?」
「我以前都這樣也沒事呀?」「我朋友也都這樣也沒事呀?」這句話在門診做衛教時,可說很常聽到。患者常用這句來表示不解,做了這麼多年的習慣真的對自己不好嗎?有鑑於改變習慣的重要性不亞於認真服藥,讓我們用汽車來比喻吧。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COVID19-AZ疫苗施打記錄與感想
COVID19-AZ疫苗施打記錄與感想
寧可被教練暴打一頓,也不要上場被對手K.O.倒地。打完疫苗症狀變化很快,大約1-2小時就一變,在2-3天內帶著把新冠可能的脈象症狀都走過一遍。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呼吸不順的失眠壯帥哥
「醫師,你們中藥為什麼愈吃愈有效?」回診的壯壯小帥哥問。
「喔,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回。
「身心科醫師開的藥一吃就馬上有效,不過效果就大致固定在那;而我吃中藥頭一兩天沒什麼感覺,但愈吃就覺得自己的情況愈來愈好,現在呼吸順暢很多,也睡得愈來愈好。」他答。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百症賦「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試解
針灸名歌訣中,百症賦有提到「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實際上在說什麼呢?
名醫家呂景山醫師的見解是:「諸凡外感證,證屬外寒內熱(即寒包火)者為宜。治盜汗時,宜審內熱為患,還是陰虛之故,此組對穴,以治內熱盛者相宜,若陰虛者,宜加太溪穴,以滋腎養陰,清熱退熱。」認為是外寒內熱時使用。
不過參看百症賦的其他文句,如「濕寒濕熱下髎定」、「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陰郄、後谿,治盜汗之多出」、「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可以看到,如果是有針對特定病機的穴組,文句中會直接指出病機,而如果沒特別提到的,就常是泛用性的穴組。而「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並沒特別指出病機,所以我認為這是泛用性的穴組,是用來處理體內陽氣分布不均所引發的怕冷發抖。讓我們先看單穴,再看配合起來怎麼產生這效果的。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以中醫角度觀察偏頭痛(Migraine)症候推論中醫證型治則
中醫治頭痛,先排除腦動脈瘤及腦腫瘤等可能性後,主要依病史、面色舌脈症、理學檢查等資料來分析病源病機以治之。並不特別依現代醫學定義的偏頭痛、張力型頭痛、叢集性頭痛等分類來治療。但為偏頭痛所苦民眾極多(台灣估約17萬~150萬人),故整理偏頭痛相關資料,試以中醫角度觀察,分析較可能病機,以便臨床時能迅速分析診斷用藥。
因為現代醫學資料,缺少中醫重視的面色、舌脈、便溺等資料,所以推論出的證型謹供參考,實際仍以四診、病史合參所得病機為主。以下會先以西醫資料為主綱,中醫眉批為次,爬梳資料,最後才作出結論。
------------------------------------------------------------------------------------------
偏頭痛(Migraine),就是只影響單側頭部的劇烈疼痛,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肝經…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
臨證指南醫案-陰虛一則(先賢葉天士著)
日前見學長分享,感葉天土醫理及文筆之佳,特錄之於下。
-------------------------------------------------------------------------------------------------------------
#臨證指南醫案
某 陽津陰液重傷。餘熱淹留不解。
臨晚潮熱。舌色若赭。頻飲救亢陽焚燎。究未能解渴。
形脈俱虛。難投白虎。議以仲景復脈一法。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醫師,我是什麼體質呀?
熱心/好奇的患者
臨床常會遇到看慣中醫或是愛好中醫、稍有涉獵的患者,一進診間就熱心的說自己是濕氣太重、燥熱體質、冷底、體虛但不能進補的體質,所以容易身重、怕熱、怕冷、一補就上火。或是急切希望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的患者。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患者熱心提供的資訊準確度也不一定夠用。確實有不少人是單純的濕重、冷底、燥熱體質沒錯,但臨床上更多的是複合型的體質。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舌頭熱痛及鼻腔腫脹的大叔
一位五十多歲大叔走進診間,主述是鼻內腫脹感、上顎熱刺感,舌中熱痛感,已二月多,醫院已看過幾好科,都檢查正常,吃了藥也依然沒有變化,還是熱腫痛,而且晚上會更加重。問了外感、七情、誤用藥食所傷、飲食居處等可能致病因,都盤查不到明顯因子,所幸二便還算通暢。
大叔看來壯碩,舌淡紅但偏黯,苔薄白膩。尺膚水潤略粘感。脈診一搭上去六部皆有明顯濡脈感,右寸及左尺浮弦,右寸沉取澀有力,左寸關中沉取緩澀。右尺緩數有力。
大叔的主病位是舌與鼻、及上顎,分別是心之苗、肺竅、肝經所過。再對照脈象,雙寸及左關都具有力澀脈,病症在夜間加重,夜間血份主事,看來近因是血瘀夾熱所致。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耳中風(突發性耳聾)針藥並治痊癒一案
一位20多歲瘦高女患者,因耳鳴且聽力減退求診,細問後得知,病症已一月,最起先曾有發燒、後頭痛,後才發生低頻耳鳴終日不斷,聽力減退,晨起(自述am8-9)時症加重,左耳鳴聾較甚。先於耳鼻喉科診所求診,後於109年底於中部一教學醫院診斷為耳中風,診治兩週後因覺療效欠佳而求助中醫。
因此症已困擾許久,影響生活,故面色略顯煩燥不耐與焦慮。平素便2日一行偏硬,易噴嚏流鼻水。